首发|明见局
作者|周叙
“恒大时代正式落下帷幕”。
8月25日,香港交易所的电子屏上,中国恒大(03333.HK)的股票代码将永远变成灰色。这家曾经市值高达4000亿港元的房企在经历了长达18个月的停牌后,正式从资本市场谢幕。
与此同时,恒大创始人许家印正面临清盘人的全球追债,香港高等法院冻结其600亿港元资产的裁定书与恒大退市公告几乎同期发布,等待许家印等人的将是超过400亿元的巨额债务。
恒大退市,一个时代的终结
从巅峰到谷底
2009年11月5日,中国恒大在港交所上市,首日股价大涨34%,市值突破700亿港元。彼时的许家印意气风发,恒大以"高杠杆、高周转、高扩张"的模式横扫中国楼市。
到了2017年,恒大市值冲上4000亿港元,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房地产企业。许家印也以2900亿元身家登顶中国首富。
然而,疯狂扩张的背后是巨额债务的堆积。2021年,恒大债务危机爆发,2万亿元的负债黑洞被揭开。股价从14港元一路暴跌至不足1港元,市值蒸发99%。2024年1月,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对恒大颁布清盘令,委任安迈顾问为清盘人。
清盘困境,资产变现难
根据清盘人8月发布的首份报告,恒大非核心资产(包括子公司股权、艺术品等)仅变现20亿港元,不到集团总资产的0.1%。核心资产如土地、物业等,或因抵押、查封,或因"保交楼"政策限制,难以快速处置。
更棘手的是跨境清盘问题。恒大主要资产在内地,但清盘程序在香港进行,两地法律体系差异导致资产处置效率极低。清盘人坦言"在缺乏重大新投资的情况下,我们尚未找到可行的重组方案"。
目前,最新相关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称,清盘人正与瑞银和中信证券为其子公司恒大物业寻找潜在买家。清盘人前天表示,债权人特别关注恒大物业这一部分资产的处理。
许家印,从首富到"负翁"
根据公告,清盘人已对许家印、其前妻丁玉梅及前总裁夏海钧提起诉讼,对其追讨438亿元股息及高管酬金,并冻结其全球600亿港元资产。曾经的地产大亨如今面临的是巨额债务和可能的法律责任。
恒大的崩塌,标志着中国房地产"高杠杆时代"的终结。它的崛起靠的是疯狂举债,而它的结局则印证了"大而不倒"神话的破灭。
马云花12亿打造的足球梦
2014年6月5日,阿里巴巴宣布以12亿元收购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50%股权,创下中国足球俱乐部估值纪录(24亿元)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估值在当时已经超过了部分欧洲知名俱乐部的市值。根据2014年6月的市场数据显示,英超纽卡斯尔联估值约2.3亿英镑(约合24亿元人民币);意甲罗马俱乐部估值约2.1亿欧元(约合17.5亿元人民币)。
彼时的恒大足球队发展得如日中天,2013年首夺亚冠冠军,球市火爆,品牌价值飙升。而马云正筹备阿里赴美上市,急需拓展商业版图。
在那时的发布会上,马云高调宣称"足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,是阿里巴巴回报社会的最佳礼物",他甚至承诺"不进更衣室、不接球员电话",以示对专业管理的尊重。
2015年,这支球队更名为"广州恒大淘宝队",成为首个以电商品牌命名的中超俱乐部;同年11月挂牌新三板,,成为"亚洲足球第一股"。
阿里试图将足球与电商生态结合:球票在淘宝发售,衍生品在平台销售,甚至推出"足球宝"理财产品。
然而,这种跨界联姻并未持续太久。随着恒大集团陷入危机,俱乐部投入锐减。2021年,球队被迫去掉"恒大"二字,更名"广州队";2023年,又因资金短缺降入中甲。阿里巴巴虽仍持有37%股权,但已完全退出管理。
马云为何放了手?首先,直观的是足球俱乐部的亏损远超预期。恒大淘宝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,连续五年亏损超30亿元。其次,或许是阿里自身的战略调整。2020年后,阿里收缩非核心业务,体育投资被边缘化。
马云12亿元的投资似乎只换来了一段短暂的热闹。如今,广州队在中甲苦苦挣扎,主场也已经从天河体育场搬到了佛山,观众寥寥。而阿里巴巴的财报中,这笔投资早已被归为"非战略资产"。
金元足球的终结
恒大的崩塌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,更标志着中国足球“金元时代”的终结。
2010年代,中超俱乐部疯狂烧钱,天价引进外援、教练,甚至开出世界顶薪。恒大两夺亚冠,上港、苏宁等企业纷纷效仿。然而,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资本的短期狂欢,而非可持续的体育产业。
2020年后,随着房地产行业暴雷,多家俱乐部资金链断裂:江苏苏宁夺冠后解散,河北华夏幸福、广州富力退出,中超商业价值暴跌。
如今,联赛回归理性,有媒体报道称俱乐部年预算普遍缩水80%以上,青训和本土球员成为重点。
而许家印在债务中挣扎,马云也已淡出公众视野。恒大足球的故事或许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:足球可以靠资本起飞,但不能靠资本存活。当潮水退去,那些曾被吹捧的宏伟计划,往往只剩下一地鸡毛。
恒大的故事,最终以退市、清盘、创始人被追债的方式画上句点。任何企业,无论规模多大,若背离商业本质终将付出代价。
(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,请谨慎辨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