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在曹丕、曹植的较量中,曹植因为才华确实力压曹丕,所以受到了曹操的喜爱。但是,吴质没有建议曹丕在吟诗作赋上和曹植一争高下。而是建议曹丕:“与魏王辞别时,你什么都不要说,只管哭泣就行了。”曹丕因为对吴质的信任,就照做了,并且哭的非常伤心。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。长此以往,曹操越来越觉得曹丕诚实孝顺,感情真挚,反而曹植有些华而不实了。并且,吴质要为曹丕出谋划策,让他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,也即谨小慎微,不给对方挑刺的机会。与此相对应的是,曹植则恃才傲物,恃宠娇纵,不仅留下了诸多把柄,也引起了曹操的不悦。最终,在吴质的“包装”之下,曹操内心的天平逐渐偏向到曹丕一边,从而打消了以曹植作为继承人的念头。
三
那么,问题来了,既然在曹丕争夺世子的过程中,吴质立下了汗马功劳,为何公元230年,吴质去世的时候,曹魏朝廷要给他一个“丑侯”的恶谥呢?谥号是人死之后,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。虽然吴质确实不是英俊堂堂之辈,但是,在评价一个人生平的谥号上,自然不能以貌取人的。究其原因,还是在于吴质的行为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名声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的记载,在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,吴质的官职和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。先是被封为侯爵,后来曹丕又让他持节度幽、并诸州军事,也即曹魏北方的兵马,几乎都在吴质的调配下了。在此基础上,吴质逐渐膨胀起来了,比如他只和曹魏的达官显贵来往,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,所以在家乡名声不佳。
四
最后,在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下,吴质还作威作福,仗势欺人,所以引起人们的反感。更为关键的是,公元226年,曹丕去世后,魏明帝曹叡并不怎么喜欢吴质。和魏文帝曹丕不同,魏明帝曹叡非常厌恶虚浮不实之辈,比如曹操养子何晏与并州刺史毕轨及名士邓飏、李胜、丁谧等都有才名,却都因为趋炎附势,所以被曹叡打压。同样的道理,对于逐渐华而不实,仗势欺人的吴质,自然也得到魏明帝曹叡的信任了。于是,公元230年夏,吴质病故,被谥为“丑侯”,这无疑是一个恶谥了。不过,在此之后,因为吴质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,直到20多年,也即司马懿父子掌握曹魏大权后,这才将吴质的谥号由“丑侯”改为“威侯”。对此,你怎么看呢?
文/情怀历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